
從席地而坐到明式風華
我國傳統家具源遠流長,其歷史可上溯至距今三千七百年前的殷商時代。傳統家具的發展演變,
深刻映射著華夏民族生活起居方式的變遷:自商周到秦漢席地而坐的矮型家具,從魏晉到隋唐的
低矮與高型家具并存,再到北宋垂足高坐成為主流,再經幾百年的凝練與升華,在明清時期達到
了傳統家具藝術的璀璨巔峰。
席地而坐 矮器時代
商周至秦漢
(公元前17世紀初-公元220年)
自穴居時代開始,人們就將茅草、獸皮、樹樁、石塊等物品作為日常用具,它們是傳統家具的雛
形。進入奴隸社會后,家具開始發展。殷商是青銅器的鼎盛時代。俎是商周時代的一種禮器,是
幾、案、桌等家具的雛形。

商代 石俎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
此外,還有簋、簠、豆等銅器,與很多傳統家具均有淵源。

商 獸面紋簋 故宮博物院藏

春秋 蟠螭紋簠蓋 故宮博物院藏
戰國時期,手工業發達,冶鐵、髹漆工藝的進步帶動了家具的發展,并且出現了“梓匠”,即木
匠最具代表性的梓匠是魯班,其工藝實踐被后世編撰成《魯班經》傳世。

《魯班經匠家鏡》書影
春秋戰國時期已存在憑幾、案、床、屏風、衣架等家具,出現了最早的榫卯。秦漢時期,國家統
一,矮型家具進入一個大發展,尤其是床榻,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家具。

雙屏風榻 山東安邱漢畫臨摹
漢代的床榻并非僅限睡眠之用,聚餐會友、辦公議事等活動都在床和榻上進行,可以說是當時人
們日常起居的中心。
高低并存 過渡時代
魏晉至隋唐五代
(220-960)
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,是我國家具由低型向高型發展的轉變時期。魏晉南北朝社會動蕩,各民
族間的碰撞和融合帶來了椅、凳、墩等高型家具,這些家具的實用性,使得人們席地而坐的起居
方式發生改變。

胡床與筌蹄
胡床,就是最早的交杌;形似束腰長鼓的筌蹄,則是鼓墩的前身。供人依靠的憑幾,此時也被結
合到椅中,我國最早可見的椅子形象就來自敦煌285窟西魏壁畫。

《北齊校書圖》中的胡床
受佛道兩家文化的影響,蓮花、卷草、火焰、獅子等紋飾出現在家具上,其中的一些成為了后來
傳統家具的主流紋飾。

北齊 青釉仰覆蓮花尊 故宮博物院藏
大唐的統一盛世,使得家具一改前朝古樸之風,大都寬大厚重、渾圓豐滿,一派新潮華麗的氣象
高型家具的品種和類型在唐代已基本齊全。幾案從床上用具獨立為地上用具,高度有所增加,也
出現了供多人共坐的長桌和長凳。月牙凳的興起和腰鼓形坐墩的流行是唐代家具的時代特色。

唐 《宮樂圖》中的月牙凳

魚筌(左)與唐三彩中坐墩
唐代漆工藝品類繁多,技藝高超,有許多創新發展。

唐 密陀彩繪漆器

唐 秘色瓷平脫漆碗
垂足而坐 定型時代
宋至元
(960-1368)
時至宋代,中國人的起居方式已轉變為垂足而坐,高型家具的系統基本建立。桌、椅等家具已經
是民間十分普遍的家具,人們的生活中心由床上轉移到桌案,一桌一椅、一桌多椅,成為了常見
的生活圖景。

宋 《十八學士圖》(局部)
胡床改進成為交椅,圈椅也在這一時期出現。高桌、高案、高幾紛紛出現,同時,宋代曲詞文化
的輝煌,催生了琴桌的誕生。

宋 趙佶《聽琴圖》(局部)
抽屜最早出現在宋代。河南白沙宋墓壁畫中,有一個裝有五個抽屜的小櫥,是我國最早可見的抽
屜形象。宋代的家具造型多有創新,但結構趨于簡化,總體風格挺直、秀麗。桌面以下開始用束
腰,家具腿足做成馬蹄形,并出現了大量裝飾線腳。

南宋 槐蔭消夏圖(局部)
北宋畫家張擇端的《清明上河圖》,廣闊地展現了宋代家具的風貌,便利實用,秀雅可人。

《清明上河圖》局部
元代歷史較短,家具遺物和遺跡不多。羅鍋棖是最早出現在元代的家具結構。山西文水峪口古墓
壁畫中有一具抽屜桌,也是元代家具器型上的創新。

山西文水元墓壁畫中的抽屜桌
除此以外,元代家具風格總體上沿襲宋代。
登峰造極 黃金時代
明至清前期
(1368-1735)
中國傳統家具的發展,在明代至清前期達到了高峰,這些家具材工俱精、造型優美、數量龐大,
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被稱為“明式家具”。

明朝初年,統治者實施一系列有利于社會休養生息的政策,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;同時,明
代手工業興旺,商業繁榮,甚至出現了一些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。社會條件的成熟,為明式
家具的興盛奠定了基礎。
同時,明朝重視對外貿易,從東南亞等地區進口了大量優質硬木,包括黃花梨木、紫檀木、紅木
鸂鶒木、烏木等。這些木材硬度高、色澤紋理美觀,十分適宜家具的制作和工藝的施展,硬木家
具成為了高檔家具的主流。

黃花梨 / 紫檀 / 烏木 / 鸂鶒木 / 鐵力木
明式家具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系統,不同家具的功能類型多樣,并且形制都固定下來,成為一代經
典。明式家具善于運用多種裝飾技法,豐富多變的線腳,工整美觀的攢接斗簇,生動傳神的雕刻
活用各種良材的鑲嵌,乃至石材、藤編、銅鐵等額外構件的補充,各種手法靈活運用,將木材的
天然色澤紋理與人為裝飾結合起來,造就了一件件藝術精品。

明式家具同樣以精密的榫卯聞名于世。明式家具的榫卯不僅種類十分豐富,并且結構科學、外表
美觀,家具能傳世幾百年而不壞,除了木材的優良,榫卯的科學性也是重要原因。
著名學者王世襄先生認為明式家具有“十六品”:簡練、淳樸、厚拙、凝重、雄偉、渾圓、沉穆
秾華、文綺、妍秀、勁挺、柔婉、空靈、玲瓏、典雅、清新。

明式家具簡練實用、素雅端莊的藝術風格,在國際上贏得了廣泛聲譽。
莊嚴華美 燦爛余暉
清中晚期
(1735-1911)
清中期以后,統治者積累了大量財富,奢靡之風盛行,皇家苑囿、建筑大量興建,與之相適應,
家具風格也產生了變化。

這個時期的家具構造仍沿襲明式,但造型趨向復雜,體態趨于寬大,雕飾繁瑣精美,風格莊嚴厚
重,稱為“清式家具”。

黃花梨百寶嵌蕃人進寶圖頂豎柜

黑漆描金五蝠云紋靠背椅
太師椅的興起是清式家具的一大特色。清代太師椅體態莊嚴、氣勢宏偉、式樣繁多,裝飾極精美
富麗,是封建等級之下權貴借以炫耀權勢的產物。

紅木鑲云石透雕靈芝紋扶手椅
中國傳統漆器在清代發展到頂峰,大漆家具異彩紛呈,有大漆嵌百寶、大漆描金、漆繪、漆雕等
形式,十分華麗。
乾隆以后,清代家具的制作格局呈現廣州、蘇州、北京三足鼎立的局面。
“廣作”用料奢侈大方、裝飾厚重,受西洋風格影響明顯;
“蘇作”用料節儉、造型俊秀,頗有明式遺韻;
“京作”則以生產具有宮廷特點的家具為主。


西番蓮紋飾
清式家具擁有不同于明式家具的鮮明風格,但有不少家具因過于追求奢華,損失了比例和裝飾的
和諧,顯得笨拙臃腫,受人詬病。
隨著清王朝的衰敗,清式家具也逐漸衰落于歷史大潮中。
- END -